目前,集装箱活动房的设计是依据传统的结构设计,即设计者根据设计要求,按照本人的设计经验,参考类似的工程设计确定结构方案,然后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的计算。
实际上这种计算往往只是一种校核及补充的作用,验证了原方案的可行性,但是这种做法使得设计周期大大增加,而且很难对众多的设计参数进行正确的选择。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出来的结构,往往不易满足设计要求,或者虽然满足的设计要求,但是在结构形式、材料使用等方面存在着不合理性,结构的综合性能达不到理想状态。
设计,指设计师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技术性的创作与创意活动。设计的任务不只是为生活和商业服务,同时也伴有艺术性的创作。根据工业设计师Victor Papanek 的定义,设计(Design)是为构建有意义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识的直觉上的努力。更详细的定义如下:
第一步:理解用户的期望、需要、动机,并理解业务、技术和行业上的需求和限制。
第二步:将这些所知道的东西转化为对产品的规划(或者产品本身),使得产品的形式、内容和行为变得有用、能用,令人向往,并且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这是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所在)这个定义可以适用于设计的所有领域,尽管不同领域的关注点从形式、内容到行为上均有所不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新形态的嬗变,设计也正由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参与的创新设计日益受到关注,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正在逐步显现。用户需求、用户参与、以用户为中心被认为是新条件下设计创新的重要特征,用户成为创新2.0的关键词,用户体验也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2.0模式的核心。设计不再是专业设计师的专利,以用户参与、以用户为中心也成为了设计的关键词,Fab Lab、Living Lab等的创新设计模式的探索正在成为设计的创新2.0模式。zui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然而设计也是一种职业。例如在电影业中有场景设计一职,在印刷业中,有包装设计一职。与英文使用不同的是、英文的Designer一词、在中文使用时、设计与设计师两个词都能共同称呼。而由设计这个字沿伸出来有相当多的理论和议题,以设计为职业的社会环境通常就叫做设计界。设计界因欧美国家发展理论历史悠久,故设计史和相关理论,常以欧美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为两大主流。由于设计行为一般都解释为有明确目标的,因此在近代将与设计意涵相反的创作,称为乱数、随机等等。在西方,大型的设计系统,往往以Architecture建筑来称呼。这边指的建筑并非具体的建筑学、而是一种抽象的形容。
活动房zui早兴起于美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汽车和电动公路旅行。它来自于旅行拖车——一种带轮子的小单元,经常用于野营。这种类型房子的出现是因为房屋可移动性的需求。这种房子zui初主要是销售给那些生活地点不定的群体,工作生活为移动性质,固定的房屋对他们不是很合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种房屋被推广成为廉价房,在一个地方建立和放置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用石质的地基永久安装。以前,这种房屋单元的宽度是8英尺或不到,但是1956年,10英尺(3米)宽的住房随着新术语“活动房”一起被引入。这种活动房是矩形的,由喷漆铝板制成,而不是旅行拖车那种流线型的外形,通常是组装后再上漆。这有助于区分活动房和旅行拖车。在五十年代,活动房开始在欧洲盛行,进而在六十年代开始发展到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活动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中国,zui早的时候主要用于临时住房,随着产品的发展,活动房逐渐用于办公室、岗亭、仓库等。2000年后,房地产行业开始迅猛发展,活动房发展的契机出现。
上部结构设计主要内容及步骤:1.根据建筑设计来确定结构体系、确定结构主要材料;2.结构平面布置;3.初步选用材料类型、强度等级等,根据经验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尺寸;4.结构荷载计算及各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5.荷载效应组合;6.构件的截面设计。此外还包括某些必要构造措施。需要依据结构专业相关规范、图集等。上部结构设计:主要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砌体结构。基础设计:1、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部结构类型及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及材料供应情况确定基础的形式,材料强度等级,一般有浅基础(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和深基础(如:桩基)。2、基础底面积的确定及地基承载力验算。3、基础内力计算及配筋计算。4、考虑必要的构造措施。结构施工图上是结构工程师的语言,是直接面对施工现场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